7月21日上午,兩名市民專程來到市體校南海水上訓練基地,將一面繡著“辦一流名校育桃李,感激一生救命恩”的錦旗送到賽艇隊教練員手中,當面感謝他們在7月14日的生死救援。這場及時高效的救援,不僅展現了教練員的職業擔當,更源于日常訓練中錘煉的專業能力與學校長期堅守的安全育人理念。
危急時刻:半分鐘完成生死救援
7月14日9時許,市體校賽艇隊正在卓達公園海邊進行日常訓練。隊員們劈波斬浪的身影剛掠過海面,隨隊的訓練保障艇便在附近海域待命——這是隊伍多年來形成的訓練規范,保障艇始終與訓練區域保持安全距離,隨時應對突發情況。
突然,一名游客慌張跑來呼救:“我家人在水里出事了!”教練員們瞬間警覺,目光掃向海面,發現大約在600多米外的水中,兩名游客正被暗流裹挾著掙扎,身體不斷下沉。“快!開保障艇!”帶隊教練一聲令下,操作手迅速啟動引擎,保障艇如離弦之箭劃破水面。憑借日復一日訓練中打磨出的精準操控能力,艇身在浪濤中平穩穿梭,不到半分鐘就抵達事發點。
“抓緊救生圈!”教練員們默契配合,一人穩住艇身,一人拋出救生索,精準套住落水者腋下。在水流沖擊下,他們弓步扎穩重心,用訓練中積累的爆發力穩穩將兩人拉上艇。檢查發現,落水者僅輕微嗆水,并無外傷,隨后被安全送回岸邊。
專業背后:訓練不止于賽場
“能這么快救人,靠的是平時練得硬。”市體校水上中心負責人介紹,賽艇隊常年堅持“訓救結合”,隊員每天除了技術訓練,還要完成30分鐘水上救援模擬——從判斷水流方向到救生工具使用,從快速登艇到應急包扎,每個環節都反復打磨。教練員更是全員持有專業救生資格證,每年參與不少于40小時的急救培訓。
過硬的訓練成果不僅體現在救援現場。近年來,該隊在省內等各級賽事中屢創佳績,先后斬獲多枚金牌,有10多名運動員考入大學,運動員們在賽場上展現的耐力與爆發力,正是日常高強度訓練的縮影。“賽艇講究人艇合一,救援時更需要冷靜判斷與快速反應,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。”一位教練員說。
安全防線:校園里的“必修課”
“這次救援不是偶然。”市體校安全處主任表示,學校始終將安全教育放在首位。每學期都會組織游泳救生員培訓班、全員消防演練、防溺水講座等內容,從學生到全體教職工,人人都要過關。
獲救游客送來錦旗時,仍心有余悸:“不熟悉水流就敢下水,真是萬幸遇到了他們。”而在市體校賽艇隊的訓練日志上,新的計劃已經擬定:下一步將聯合海洋部門,在訓練海域周邊增設警示標識,同時開放部分救生培訓課程,向市民普及近海安全知識。
“賽場上爭榮譽,生活中守平安。”正如那面錦旗上的字跡,市體校用專業與責任,在海浪與人心之間,架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。